班主任这块责任田不能再“荒”下去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
据《今日早报》报道,日前记者采访了多所小学、初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班主任”是学校任命的,有些则是因为以后评职称必须要有班主任经历,不得不当班主任,如果让老师自己选,主动想当“班主任”的比例着实不高。杭州市下城区德育研究室曾对全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80.2%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原因是学校任命,如果有机会选择,有76.4%的教师选择不当班主任。
有超过七成的教师不愿当班主任,足见班主任这块责任田是多么地荒芜。可是,无论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也好,也是将来选课走班制也罢,班主任这块工作形式和内容可能会有调整,但工作的重要性却无可替代,也更需要下大力气精耕细作。因此,班主任这块责任田不宜也不能再继续荒芜下去。
凡事都有个过程。班主任这块责任田之所以杂草丛生绝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曾几何时,班主任工作也被极其重视,非业务骨干的教师还不大容易当上,新任教师往往只有见习班主任的资格,至于毕业班班主任,更是精挑细选、慎之又慎,如果被选中,那基本就是一种荣耀。而毕业生回校看望,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也是昔日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班主任也往往因此自豪,这种被承认带来的满足感以及桃李满天下带来的的成就感使得班主任这块责任田一片欣欣向荣。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虽说彼时的10几块钱班主任津贴也不高,但比较当时普遍较低的教师工资而言,还算说得过去。
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班主任津贴“原封不动”就有点说不过去,虽说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班主任津贴早已远远超出这个数,但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和不少农村地区,班主任津贴仍然少得可怜,有的地方一学期才数百元,加之如今的生源情况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早已复杂多变,由此带给班级管理的难题往往呈几何级增长,如此入不敷出,班主任“荒”也就难免了。可见,造成班主任责任田荒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长期以来缺乏投入、不够重视的必然结果。
班主任这块责任田的失守带给教育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伤害的是教师,没有投入就谈不上重视,没有重视,何来的职业尊严?没有职业尊严,即便在外力的作用下,教师被迫担任班主任,其幸福感又何来?都说教育是濡染和熏陶的过程,没有幸福的教师,又何来幸福的学生?其次伤害的是学生,由于班主任直接工作的对象是成长期的学生,而学生的问题却多种多样,这需要班主任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和教育改革深化的要求,班主任也亟需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做出调整,淡化“管”和“说教”而重在“沟通”和“引导”,这都需要培训和学习。再次伤害的是对教育改革的信念和信心。无论教育改革形式和内容如何,如果广大教师和学生没有实际获得感,就很难推进下去。
透过“班主任荒”这一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改革不仅要有“重病猛药”的一面,还要有“具体而微”的另一面;不仅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还要有“一叶知秋”的细心。无论如何,班主任这块责任田不能再继续“荒”下去了。
爱孩子,父母就应学会放手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 线教平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李先生和女儿这类父女关系在我国很具代表性,也很容易被解读为父女间感情深厚,这诚然不错,可是,从教育的视角看,又难免使人感到隐隐的不安,不晓得在父爱的感情拖累之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儿是否也像老爸那样,独自面对日后的学习和人生时会陷入无所依靠的心灵挣扎。
真正的爱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剥离,而这后者其实意味着子女的独立。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见,爱孩子,父母就应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
与西方的父母比较起来,中国式父母溺爱者多,包办代替者多,这也不让做,那也担心做不好,从而使得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而独立性不足。可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时,父母又往往责怪孩子闯劲不足。殊不知,孩子的明天正是为人父母者昨日一手所造成。
几十年前,一篇《夏令营的较量》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中外孩子行为表现上的差距;时至今日,啃老、傍老一族仍时见报端。考察这类人群的特点,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一般比较溺爱,生怕孩子受到辛苦,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自主生存能力的剥夺和伤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君不闻,当学校给孩子布置卫生清扫工作时,有的家长就亲自上阵;当孩子的书包、衣物等本该自己收拾整理时,要么是父母包办代替,要么就是请保姆代劳。精神层面上的包办代替更可怕: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对家长的意见进行反对,即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被接纳。至于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也往往是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怎会有自己的创见?可见,让孩子独立起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精神方面,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抉择其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教育,恰恰是当下不少父母所欠缺的。
需要指出的是,做父母的学会放手并非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决定的后果。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社会意义上的公民。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在于情感的付出、关心和照顾,更在于主动割舍和自觉剥离,还给孩子的一片天。(执笔: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