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综合.国际 地方.社会 公益.人物 医疗.网评 文旅.娱乐 教育.环保 食品.安全 舆情.维权 财经.房产 港澳.台湾 法治.民生 奇石.书画
网站首页 > 教育.环保 > 内容  

聚焦课程教材建设:用教材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
发布日期:2018-2-2   查看次数:11123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课程修订是龙头,龙头舞起来,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组成的龙身、龙尾才能摆起来。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段话,生动阐释了课程修订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了课程修订的重要性。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已于近日颁布实施,这是时隔15年之后,教育部对高中课程的再次修订。新课程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业质量要求、与“新高考”有序衔接等方面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这次高中课程的修订,连同2017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一道,成为自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大事。

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等,都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要充分发挥课程教材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门课标的出台、一本教材的问世,是国家事权的落实,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那么,在不同社会思潮、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这些深刻的命题,成为摆在每一位教材编审工作者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也面临着新使命、新任务:

如何提升课程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全面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教材整体建设,逐步形成与建设教育强国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课程教材体系;如何推进教材建设理念、机制、方法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教材建设扎实推进,体系门类逐步健全,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整体推进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印发,对推动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这一机构的组建,在新中国教材建设史上尚属首次,管总、把关、协调是其所负职责的三大关键词;管总,即管规划、管制度、管保障;把关,即把好课程标准和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思想关、理念关、科学关;协调,即推动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国家教材委员会设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同时,按照学科专业和学段,设置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想政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语文、历史、科学等10个专家委员会,成员涵盖学科专家、课程和教科研专家、一线教师。

“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今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生力军。集中力量抓好教材建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材,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顾海良谈道。

同样在2017年,教育部设立了教材局、组建了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了包括6000多名专家的大中小学教材编审专家库。以国家教材委员会为统领,专家委员会、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多位一体”教材工作组织体系已然成形。

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17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采用国家统编教材。此后逐步推开,到2019年,统编教材使用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6个黑色楷体字分两行横在正中间,占据了纸张的1/3,其他部分几乎全部留白。2017年秋季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识字课,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小豆包”们捧着新的语文课本,跟着教师耿玉苗学习这6个生字,字的周围没有拼音。原来的拼音学习被挪到一个月之后。看似简单的调序,折射出的是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的编写思路,打好“中国底色”的价值观被强化。不仅是语文,对于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也换上了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顾名思义,新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突出德法兼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朱小蔓说,青少年成长时期是法治意识正在生长的时期,德育教材要把这个法治突出出来。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特别注重体现国家新认知,“14年抗战”“东方主战场”等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新体现,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既促进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完成好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几百位专家付出了艰苦努力。

教材编写是一个不断吸收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教材主编、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回忆:“教材编写时,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马工程咨询委员等百余位专家和相关部委的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对教材进行了全面审读和会议审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结合大会精神再次修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朱明光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审议专家,与编写者相比,他的工作同样不轻松,不仅要参与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多次研讨,还要在审议过程中负责任地提出科学意见,“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整个教材编、审的机制设计十分科学,分工明确,先后召开了20多次会商会议,共有900多人次参加审议审查工作。”

“教材在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会议审查前,每一位委员都事先进行了全面审读。会议审查时,50多位委员从各个角度充分发表意见。会后,教育部根据审查意见组织编写组修改后,再次征求所有委员意见。”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韩震回忆。

同样,高中课标的修订和审议过程也十分艰苦。依托260余名各领域专家学者、一线优秀管理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在开展实地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部门意见和各方面专家意见,并在浙江、甘肃等5省(市)4万余名学生中组织开展大规模测试工作,在北京、海南等8个省(区、市)10所学校进行模拟选课走班。最终,在经过了几轮专家的审议并反复修改后,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教材是“大家小学”。为了编出更好的教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一位编审专家都必须要精编细选、字斟句酌。

教材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教材编写使用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

在推进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和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同时,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修订各类课程教材、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启动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编写、加快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审用工作、针对社会和网民关切即时作出回应……2017年,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的元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当然,目前的教材建设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期待、新的诉求,需要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在基本解决‘有学上’之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材内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各界对教材高度关注,有担心,更有期盼。这需要每一位教材建设工作者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用更大的力气编好、用好每一本教材。”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教材的编写和审查专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王湛认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教材,特别是德育教材的有机衔接;如何进一步加强教材各环节的监管,使教材建设规范有序;如何加强教材研究,使教材建设适应时代发展,为教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如何适应技术手段的进步,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既不被技术‘绑架’,又能科学合理地体现新技术对于课程组织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今后教材建设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未来,要把好思想政治关、专业学术关和改革方向关。一方面要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的体现;另一方面,要确保课程教材既立足学术前沿、符合科学规律,又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此外,要注重课程教材的时代性、系统性,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介绍了教材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让每一本教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这一初心,激励着每一位教材工作者砥砺前行。

热门图文
他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
第一书记“夫妻档”陈彩霞、杨方华
12名偷渡的乱港分子在深圳被刑拘
河南:南召一楼盘没有防护设施仍在施工建设
女孩殒命泰国续:手臂有针孔 死时未穿内裤
陕西19岁少女坠楼死亡续:涉强奸当地官员被停职
八药企临床试验数据涉嫌弄虚作假
门票96元景点导游收230元续:张家界再派两工作组
飞机餐为何难吃?专家称因机舱内噪音太大
高88米!贫困县花8600万元打造“女神像”,当地回应:未使用国家扶贫资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21 www.zhcm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垂询热线:(北京)010- 57270132 電子信箱:zhcmtxs@126.com
主管:中華新聞出版聯合會 北京中聲傳媒有限公司 主辦:中华传媒通讯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